渔父国医馆长沙中医旷慧桃教授谈风湿类疾病的发病机制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17-10-17
浏览量:6608
之前渔父国医馆长沙中医旷慧桃教授谈了风湿病的分类以及发病原因,相信大家对风湿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旷教授继续和大家谈风湿病的发病机制,进一步了解风湿病的相关内容。
1.邪随虚转,证分寒热
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后,其寒热的转化,一般与人的禀赋素质有关。由于人体禀赋素质之不同,阴阳始有偏盛偏衰的差异,风寒湿热之邪则随其转化,而见不同的痹病证候。《素问•痹论》:“痹……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阴精不足,内有郁热者,感受风寒湿邪,易从阳化热,而成湿热痹。”根据文献和临床所见,素体阳气偏胜,阴精不足,内有郁热者,感受风寒湿邪,易从阳化热,而成湿热痹;阳气虚衰,阴气偏盛,寒自内生,感受风寒湿邪,多以阴化寒而为寒湿痹。可见邪在痹病发展中的转化,与人体的禀赋不足、体质差异有密切的关系。
2.邪致痰瘀,痹阻不通
痹病既得,风寒湿热之邪充斥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邪留日久,寒凝津为痰,湿得聚为痰,热炼津为痰。同时,邪留日久,气血运行不畅则瘀血内生。痰瘀形成,又阻滞经络,壅遏邪气,痰瘀邪气相搏,经络气血闭阻,故痹病渐趋加重,疼痛、肿胀、重着等症状突出。
3.邪气交争,正虚邪实
痹病多因“正虚”感邪所致,此“正虚”只是相对致病邪气而言,指人体的防御机能相对低下。既病之后,一般说正气尚能与邪气抗争,风寒湿热外邪侵袭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则表现为发热等实证、热证,正如《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灵气相搏则脉满。”这里的“脉满”即指此病理而言,以“不通”为主要病理表现,由于邪正斗争可加重正气损伤。如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汗出而耗气伤津;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湿胜易伤脾,遏阳,致气血乏源,阳气难展;热胜更易耗气,伤津,动血,痰淤内阻,气血失运也致局部失养;另则病后失治、误治也致气虚。临床上常见一些久病不愈的患者,肢体酸软无力、面色萎黄、肌肤干燥、身体消瘦、局部欠温等多为“不荣”所致。故临床上“不通”、“不荣”多二者并见。
4.虚瘀相搏,胶结难解
痹病或因虚所致,或因痹久正虚,而气虚则无力鼓动,邪不得散,血不得行,津不得布,津血停留,为痰为瘀。《医林改错》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瘀。”《中医病理》载:“阳气一虚,无以温化水湿,阳光不照,阴霾内生。”另外,阴虚则内热津缩,血虚则血粘不流,均可因虚致痰瘀。《临证指南医案•诸痛》曰:“久痛必入络,气血不行。”《类证治载•痹论》称痹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痰瘀又可致虚,前人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说,张机创大黄蛰虫丸治久病瘀血,肌肤甲错之虚劳,都说明痰瘀可致虚。
5.转化机制
痹病的转化机制,指其传变、演变的机制。由于痹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复杂,其传变、演化情况与治疗是否及时、正确关系密切,一般其传变途径主要有3条。一为五体间传变,如痹病日久,正气虚弱,可由皮肤影响肌肉血脉筋骨等。《儒门事亲》曰:“皮痹不已而成肉痹,肉痹不已而成脉痹、脉痹不已成筋痹,筋痹不已而成骨痹”。二为表里相传,《素问•痹论》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三为脏腑间传变,《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以上传变,多为痹病向纵深发展,病多沉重,治疗也难。其中,五体痹传变及脏者,形成五脏痹,其由五体痹不已,而五脏腑精气逆乱 ,复“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气”而成。《素问•痹论》曰:“阴气者,静则神藏,燥则消亡……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有关六腑痹病的病理,《素问•痹论》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歧伯曰:此亦饮食不节,起居失宜,胃肠被伤的基础上,风寒湿邪乘虚,从各腑的俞穴侵入体内而形成的,显然不同于五脏痹的形成。”
风湿类疾病发病极广泛,据统计,RA、AS和OA三种慢性关节炎的患病人数在我国达1亿人。如此庞大的患病群体,无论是社会、家庭或医护人员都面临着严重挑战。因此,渔父国医馆长沙中医旷慧桃教授认为风湿病将有着广泛的研究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