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别春光,平“心”入夏,健康美好一直在路上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2-05-05 浏览量:2850
  传承 / 传播 / 开放 / 包容 / 绿色/ 健康

  做有情怀的医馆 / 有温度的产品渔父 / 2022 / 健康续航

  公历2022年5月5日,壬寅年农历四月初五20点25分,我们正式迎来了立夏节气。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以“立”为名,开启夏天第一个节气。饯春迎夏,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感,万物自此走向繁茂。
  在古代,人们还要举行隆重的“迎夏”仪式;民间要吃“五色饭”,寓意阴阳五行平衡,消灾祈福。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
  夏天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盛秀美的时节。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万物开花结果,我们应该遵循和依靠节气,努力实现与自然的协调,在日常饮食、作息等养生方面借此让人体达成内外和谐,阴阳平衡的良性状态。
  因此,夏季养生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才能在这个大时空里获得你想要的身体状态。
  一、在疾病防治方面
  中医五脏对应五行,五行对应五气,心对应夏,“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令于心,顾为君主”。夏天养生的重点是补阳气,养气血、安心神。
  立夏节气开始以后,气温明显升高,暑为阳邪,最能消耗人体的能量。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仍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一方面注意尽量不要喝太多冰凉的饮料,以免寒凉影响人体气机和脾胃功能,久之易积寒湿于体导致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症状。另一方面尽量不要在冷气房内待太久,室内和室外的温差不宜过大,患有心血管疾病、风湿关节病、虚寒怕冷、经痛、过敏性体质的人群尤其要注意。
  疾病预防和治疗讲究时机与节气,夏季提倡冬病夏治,在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治疗和预防疾病,就可降低和治疗好发于秋冬时节的疾病。例如常见的三伏贴、盘龙灸、附子灸、温补脾肾灸、气血调和针等,可提升人体免疫力,同时改善各类过敏性疾病。
  二、饮食方面
  一年之中春、夏、长夏、秋、冬五季,同时对应生、长、化、收、藏五化。四季之中若无长夏之"化",则草木虽荣而终不成果实,因此长夏在一年五季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食疗养生的重要时节。
  长夏之时,饮食虽宜清淡,但食物应富含营养,如鱼肉、蛋、奶、优质的豆制品等,尤其对于青少年更是长身体的大好时机,营养跟上,均衡适度为宜。
  另外也要特别注意少食寒凉,夏天更宜吃热饮熟食,免寒凉食物导致脾失健运,湿邪内生。
  脾胃不好者仍可用莲子、芡实、茯苓、山药配制的四神汤,加入生姜煲汤或煮茶饮。或用山楂、炒麦芽、鸡内金、焦神曲等配制的健脾膏、七宝茶。
  长夏闷热,人易出汗,水分流失大,补充水分也很关键,可以用甘草或薄荷叶泡水,三伏天可用六一散、人中黄、藿香正气水、酸梅汤等,有益于健脾利胃,生津止渴、清热解暑。
  夏养心,还可多食红色食物,红色入心,所以夏天盛产的时令蔬菜水果如桑葚、胡萝卜、红扁豆、红豆、西红柿也是养心好食物,都有益于养血、降血脂、改善心血管和血液循环。
  三、身心情志保养方面
  夏天养生以清心为主,这是养心的核心所在。清心以安神,应使情志保持愉快勿发怒,使气机宣扬疏泄。夏天炎热,心情烦躁,无异于火上浇油,古语说“心静自然凉”,以防止心火内生而衍生精神疾病。
  居家宜清凉,通风清凉的环境使人心静神安。穿着以清爽为主。
  家中卧室或客厅配挂安神香囊,遇到雨季也可以用苍术艾叶熏蒸,有益除湿消毒,提神醒脑。
  根据个人体质和喜好不忘多运动,比如快步走或慢跑等,每次不少于半个小时,以增加新陈代谢;但需注意不要在炽热高温下进行,防止中暑,耗损津液。
  治病喝药期间的群体,夏天更要注意身心情志调养,调整心态,保持正念。谨记一条,三分药治,七分还需心治。
  夏季调养情志记住三点:莫生气,管住嘴,迈开腿!
  四、在作息出行上
  夏季乃处于阳旺阴弱的节气,作息宜晚睡早起,晚上最迟不超过11点,早上不晚于7点,避免熬夜伤阴,太阳初升之时是提升阳气的最佳时机。白天再适时、适量的午休,通过子午觉以补睡眠,提升气血生化功能。
  平日出行,应避开高温酷热时段,宜注意不可直接站在冷气口、电风扇之前,图凉快一时而出现感冒、面瘫、头疼、心脑疾病等。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诗中讲的就是立夏时节,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抚琴一边高歌长啸,迎夏赏景,将身心彻底融于自然。让我们站在夏天的始端,不管花落,不问朝归,珍惜当下最好的时光,一叶一菩,一时一节气,与日月同语……

  明医推荐